煤田三维地震勘探的观测系统设计现状与讨论Status Quo and Discussion on Coalfield 3D Seismic Prospecting Recording Geometry Design
常锁亮,唐永洪,陈强,郝治国
摘要(Abstract):
根据煤田三维地震观测系统设计现状,指出常规的的评价参数已不能完整反映观测系统的性能。在煤田精细构造和岩性勘探中,还需增加对采集脚印、反射弥散、目的层照明度和照明率等属性的分析。通过对几种观测系统从循环节、唯一炮检距覆盖次数、炮检距变化系数等属性的分析讨论,认为:①对目前常用的1/2横向滚动的束状观测系统应通过减少滚动线数进行优化;②在低信噪比和静较正问题突出、勘探目的以构造为主的地区,应采用有利于构造成像的窄方位观测系统,在高信噪比和静较正问题不突出的地区,应采用有利于提高分辨率和储层预测的宽方位观测系统;③同类型观测系统就其面元属性而言,斜交型观测系统普遍优于正交型观测系统。
关键词(KeyWords): 三维观测系统;循环节;唯一炮检距覆盖次数;炮检距变化系数;采集脚印
基金项目(Foundation):
作者(Author): 常锁亮,唐永洪,陈强,郝治国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程建远,郭恒庆,王屹,等.三维地震施工设计中几个有关问题的探讨[J].煤田地质与勘探,2005,33(增刊):5-8.
- [2]武喜尊.关于煤炭三维地震勘探发展的几点思考[J].中国煤田地质,2007,19(2):66-69.
- [3]印兴耀,韩文功,李振春,等.地震技术新进展(上)[M].东营:中国石油大学出版社,2006.
- [4]彭晓波,彭苏萍,詹阎,等.P波方位AVO在煤层裂缝探测中的应用[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5,24(16):2960-2965.
- [5]常锁亮,刘大锰,王明寿.煤层气勘探开发中地震技术的作用与应用探讨[J].中国煤层气,2008,(2).
- [6]陈强,刘鸿福.应用P波AVO技术预测煤层气储层裂隙[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8,13,131-133.
- [7]姚本全.三维地震采集设计方法研究[J].江汉石油学院院报,2004,26(增刊):58-60.
- [8]赵明金,尚新民,王元庆,等.三维地震观测系统对AVO处理的影响[J].物探与化探2003,27(1):55-58.
- [9]白焕新,俞寿朋,刘洋.基于CMP理论的横向分辨率研究[G].中国地球物理2006:35-36.
- [10]董世泰,刘雯林,乐金.压制三维地震数据采集脚印的方法研究[J].石油地球物理勘探,2007,42(1):7-10.
- [11]张军华,张帆,郑旭刚,等.地震采集脚印综合评述[J].石油仪器,2007,21(5):1-4.
- [12]Andreas Cordsen John W.Peirce著,俞寿朋,等译.陆上三维地震勘探设计[M].河北涿州:石油物探局,1996.
- [13]尹成,吕公河,田继东,等.基于地球物理目标参数的三维观测系统优化设计[J].石油物探,2006,45(1):74-78.
- [14]赵殿栋,郭健,王咸彬,等.基于模型面向目标的观测系统优化设计技术[J].中国西部油气地质,2006,2(2):119-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