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河流冲蚀对广旺矿区煤系分布的影响Impact from Paleochannel Scouring on Coal Measures Distribution in Guangwang Mining Area
黄祥宽
摘要(Abstract):
广旺矿区开采历史悠久,浅部资源所剩不多。受多期次构造影响,煤层赋存条件复杂,煤系受冲蚀现象普遍。为延续矿区煤炭生产,通过收集现有勘查、研究成果及矿井生产过程中形成的地质资料,对影响矿区煤层稳定性的主要地质因素——古河流冲蚀进行分析研究,确定了冲积物源区主要为秦岭造山带,冲积方向总体为自北向南,聚煤中心在不同的时段东西各异,迁移频繁。须三段以广旺矿区中西部的白水—拣银岩—杨家岩为聚煤中心,须四段以矿区中部的陈家岭—唐家河为聚煤中心,须五段以矿区东部的赵家坝—代池坝为聚煤中心。而白田坝组由于同期和后期冲刷,聚煤中心又分为矿区西部的宝轮院—杨家岩、中部的白水—陈家岭—唐家河两个。明确了广旺矿区富煤区沿东西走向的间断式分布特征。
关键词(KeyWords): 煤系;古河流冲蚀;影响;广旺矿区
基金项目(Foundation):
作者(Author): 黄祥宽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孙东.米仓山构造带构造特征及中-新生代构造演化[D].成都:成都理工大学,2011,6:17.
- [2]李岩峰,曲国胜,刘殊,等.米仓山、南大巴山前缘构造特征及其形成机制[J].大地构造与成矿学,2008,32(3):285-292.
- [3]吴世祥,汤良杰,马永生,等.四川盆地米仓山前陆冲断带成藏条件分析[J].地质学报,2006,80(3):337-343.
- [4]孙东,刘树根,李智武,等.米仓山构造转换带特征及转换模式[J].地质科学,2011,46(3):620-637.
- [5]施振生,谢武仁,马石玉.等.四川盆地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四段—六段海侵沉积记录[J].古地理学报,2012,14(5):583-595.
- [6]李忠权,应丹琳,李洪奎,等.川西盆地演化及盆地叠合特征研究[J].岩石学报,2011,27(8):2362-2370.
- [7]文竹,何登发,樊春,等.米苍山东河地质大剖面的构造几何学与运动学及其对上扬子北部陆内俯冲机制的约束[J].地质科学,2013,48(1):93-108.
- [8]淡永,林良彪,钟怡江,等.米仓山—大巴山前缘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四段砾岩特征及其对物源的指示[J].地质论评,2013,59(1):15-23.
- [9]沈中延,肖安成,王亮,等.四川北部米仓山地区下三叠统内部不整合面的发现及其意义[J].岩石学报,2010,26(4):1313-1321.
- [10]王金琪.再论印支期龙门山的形成和发展[J].天然气工业,2012,32(1):12-21.
- [11]施振生,杨威,谢增业,等.四川盆地晚三叠世碎屑组分对源区分析及印支运动的指示[J].地质学报,2010,84(3):387-397.
- [12]黄祥宽.区域地质构造及演化对广旺矿区煤层的控制作用[J].中国煤炭,2007,33(8):41-43.
- [13]朱如凯,白斌,刘柳红,等.陆相层序地层学标准化研究和层序岩相古地理:以四川盆地上三叠统须家河组为例[J].地学前缘,2011,18(4):132-143.
- [14]曾庆,杨光,罗寿兵,等.多造山带控制下的四川复合前陆盆地初析[J].天然气工业,2012,32(3):29-33.
- [15]张庆峰,陈祖庆,赵永庆,等.米仓山前缘隐伏构造带构造演化与长兴—飞仙关组油气成藏的关系[J].天然气工业,2013,33(5):24-29.
- [16]姜在兴,田继军,陈桂菊,等.川西前陆盆地上三叠统沉积特征[J].古地理学报,2007,9(2):143-154.
- [17]程立雪.广元地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沉积体系与层序地层学研究[D].成都:成都理工大学.2011,6:29-73.
- [18]叶泰然,李书兵,吕正祥,等.四川盆地须家河组层序地层格架及沉积体系分布规律探讨[J].天然气工业,2011,31(9):51-57.
- [19]白华青.川东北旺苍地区三叠-侏罗系岩石特征与物源分析[J].四川地质学报,2011,31(2):127-131.
- [20]李伟.四川盆地晚三叠世咸化环境的形成与沉积体系的演化特征[J].天然气工业,2011,31(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