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煤炭地质

2010, v.22;No.131(07) 1-6+15

[打印本页] [关闭]
本期目录(Current Issue) | 过刊浏览(Archive) | 高级检索(Advanced Search)

辽宁红阳煤田石炭—二叠纪聚煤期古地理与控煤分析
Permo-Carboniferous Coal-accumulating Period Paleogeography and Coal Controlling in Hongyang Coalfield

张新福,逄礡,马金利,周效志

摘要(Abstract):

依据华北地台晚古生代陆表海沉积建造层序界面的识别标志,在红阳煤田石炭—二叠系残余地层中识别出了6个层序界面,并据此建立了由DS1-DS55个三级层序构成的层序地层格架,揭示了红阳煤田石炭—二叠纪沉积环境由海相到陆相演化的过程。DS1-DS5层序地层岩性岩相分析表明:DS2、DS3层序是石炭—二叠纪主要聚煤期。DS2层序发育堡岛体系,岛后泥炭坪与滨岸沼泽相沉积在区内形成了厚度较大且连续性较好的12、13煤;DS3层序发育三角洲体系,泛滥盆地与分流间湾相沉积发育了多层不可采或局部可采煤层。与DS3层序海陆过渡相沉积成煤相比,DS2层序海相沉积煤层的灰分与硫分相对较高,且在区域上都呈现由北向南逐渐升高的趋势,这与海水退出红阳煤田的方向相吻合,表明红阳煤田石炭—二叠纪聚煤期古地理格局对煤层发育及煤质特征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

关键词(KeyWords): 层序地层格架;岩相古地理;控煤作用;石炭二叠纪;红阳煤田

Abstract:

Keywords:

基金项目(Foundation): 国土资源大调查项目“全国煤炭资源潜力评价工作”资助

作者(Author): 张新福,逄礡,马金利,周效志

扩展功能
本文信息
服务与反馈
本文关键词相关文章
本文作者相关文章
中国知网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