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西南地区煤类分布及煤变质作用类型分析Coal Ranks Distribution and Coal Metamorphism Type Analysis in Southwestern Shandong
于得明,刘海燕,王东东,冯婷婷,赵鲁阳
摘要(Abstract):
鲁西南地区煤炭资源丰富,煤质较好,煤变质作用主要属于区域变质,部分地区接触变质作用明显。通过对煤田煤质特征的研究,探讨了不同时期主导煤变质作用的类型及其对煤变质程度的影响。结果表明,三叠纪以前研究区在构造作用下沉降,煤变质主要受深成变质作用影响且各地差别不大,至三叠纪末期煤的变质程度已经接近长焰煤;三叠纪以后南北煤田R值出现显著差异,中北部各煤田煤变质仍然由深成作用主导,而南部济宁、巨野、滕南等煤田在侵入体的作用下,区域岩浆热变质作用开始主导煤变质,接触变质作用发生在巨野、滕南等有岩浆侵入或接近煤层的局部地区;在东部煤田含有大量无烟煤和天然焦,肥煤所占比例明显比中西部大,这是由于郯庐断裂剧烈的水平地层错动,煤系受到动力变质作用影响。
关键词(KeyWords): 鲁西南;煤变质;煤类分布
基金项目(Foundation):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环渤海湾地区晚古生代海侵事件沉积等时性及时限尺度的研究”(41202070);; 山东省优秀中青年科学家科研奖励基金计划项目“大型陆表海盆地海侵事件沉积及事件古地理特征——以华北板块晚古生代盆地为例”(BS2011SF017)联合资助
作者(Author): 于得明,刘海燕,王东东,冯婷婷,赵鲁阳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张增奇,张义江,张尚坤,等.鲁西南隐伏区单县煤田曹县煤田的发现及其意义[J].山东国土资源,2008,24(1):3-6.
- [2]杨起,潘治贵,翁成敏,等.华北晚古生代煤变质演化及煤质预测[J].现代地质,1989,(1):102-110,144.
- [3]岳计林.金乡矿区岩浆侵入对煤层煤质的影响[J].中国煤炭地质,2008,(S1):23-25.
- [4]曾荣树,庄新国.鲁西含煤区中部煤的煤质特征[J].中国煤田地质,2000,12(2):10-15.
- [5]姚多喜,陈资平.鲁西南地区石炭二叠纪煤的热演化史研究[J].淮南矿业学院学报,1994,14(1):9-15.
- [6]林卫国,孔凡伟.鲁西南地区控煤因素的分析与研究[J].西部探矿工程,2006,18(8):81-82.
- [7]唐红松,王滋平.滇东北地区煤变质程度与铅锌矿成矿关系初探[J].矿产与地质,2005,19(3):271-275.
- [8]姚多喜.论鲁西南地区煤变质作用演化——TTI法的应用[J].徐煤科技,1996,(2):31-32.
- [9]姚多喜,支霞臣,唐修义.鲁西南地区煤变质演化的热动力学模式及其特征[J].煤炭学报,2002,27(2):119-122.
- [10]韩德馨,杨起.中国煤田地质学[M].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1980,387-407.
- [11]杨起,任德贻.中国煤变质问题的探讨[J].煤田地质与勘探,1981,(1):387-407.
- [12]杨起,潘治贵,翁成敏,等.华北石炭二叠纪煤变质特征与地质因素探讨[M].北京:地质出版社,1988,60-77.
- [13]顾娇杨.黑龙江省煤种分布与煤变质特征[J].煤炭科学技术,2004,32(9):50-53.
- [14]黄兴龙,李翠芳,周丽丽,等.岩浆岩侵入下煤变质程度的控制因素分析[J].中国煤炭地质,2011,(8):70-72.
- [15]凌国庆.岩浆岩侵入区三维地震勘探应用效果[J].煤炭技术,2011,30(1):130-131.
- [16]赵民,黄春慧,汤振清.鲁西南主要煤田岩浆岩特征及对煤的影响[J].煤田地质与勘探,2000,28(2):10-12.
- [17]张东.滕县煤田煤质特征分析[J].煤矿现代化,1999,(1):21-24.
- [18]谢忠义.浅谈煤各变质类型及变质作用[J].科技信息,2011,(14):343-343.
- [19]颜怀学,史贤龙.郯庐断裂平移运动对邻区煤变质的影响[J].煤田地质与勘探,1982,(1):26-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