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煤火的探测及防治Detection and Controlling of Underground Coal Burning
齐福辉,张福英
摘要(Abstract):
地下煤火灾害在世界很多国家普遍存在,我国北方因干旱少雨、地形地貌平缓、煤变质程度低、黄铁矿和镜质组含量高及孔(裂)隙、断层、褶皱等构造发育,导致煤层自燃现象尤为严重,而小煤窑的私挖乱采更是加剧了煤火灾害的发生。基于地下煤火物理特点,目前用于确定煤火位置及范围的探测方法可分为五大类:遥感、物探、化探、热探、钻探。通过分析煤火形成机理、影响因素,探讨,提出了煤火灾害的防治手段:浅层剥离火源、堵漏、灌浆、注水、均压灭火、惰化技术、胶体防灭火。鉴于不同火区、不同发火阶段其表现特征存在差异,指出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用的探测方法,准确探测出火区范围和规模,从而为防、灭火方法提供依据;地下煤火的防治要依据环境、资源条件、火区工程条件来实施,以保证灭火效果。
关键词(KeyWords): 煤火;形成机理;探测方法;防治方法
基金项目(Foundation):
作者(Author): 齐福辉,张福英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张建民,宁书年,曹燕.中国北方地区煤层自燃环境影响及治理对策研究[J].中国减灾,1998,8(1):34-38.
- [2]王省身.矿井灾害防治理论与技术[M].江苏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1991.
- [3]谭永杰.中国煤田自然灾害及其防治对策[J].煤田地质与勘探,2000,28(6):8-10.
- [4]张建民,等.中国地下煤火研究与治理[M].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2008:45-77.
- [5]张建民,管晏海,A.Rosema.煤田火区遥感四层空间探测方法[J].国土资源遥感,2004,(4):50-53.
- [6]余明高,岳超平.采空区火源位置探测技术现状及发展方向[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1998,8(5):14-18.
- [7]刘洪福,白春明,舒祥泽,等.用测氡技术探测煤矿地下火区的研究[J].煤炭学报,1997,22(4):402-405.
- [8]刘洪福,贾文懿,王广忠,等.氡及其子体运移规律的试验研究[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1998,29(2):109-113.
- [9]刘洪福.氡在空气中的运移[J].山西煤炭,2003,23(3):27-29.
- [10]赵耀江,邬剑明.氡与自燃发火关系的研究[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2002,33(4):389-392.
- [11]赵耀江,邬剑明.测氡探火机理研究[J].煤炭学报,2003,28(3):260-263.
- [12]彭飞,李建军.测氡法探测煤层自燃火区[J].西部探矿工程,2007,(12):98-100.
- [13]魏树群,王玺瑞.用测氡法探测地下火区的研究[J].煤炭工程师,1997,(2):23-25.
- [14]李昂.测氡探火技术在东山煤矿观家峪进风井火区治理中的应用[J].煤炭技术,2008,27(3):65-67.
- [15]任建峰.测氡法探测煤层自燃火源在西铭矿的应用[J].山西焦煤科技,2003,(6):7-9.
- [16]邬剑明,翟建山,吴新文,等.煤矿自燃火灾治理关键技术的研究及应用[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1998,8(4):47-50.
- [17]于长春,陈斌,王卫平,等.物探技术在煤田火区探测领域的应用[J].物探与化探,2007,31(增刊):47-50.
- [18]杨永明.综合物探手段在煤田灭火中的作用[J].中国煤田地质,2004,16(4):55-56.
- [19]洪忠达.矿井均压灭火中两种调压气室密闭[J].煤炭科学技术,1987,(2):2-6.
- [20]王省身,张国枢.中国煤矿火灾防治技术的现状和发展[J].火灾科学,1994,3(2):1-6.
- [21]黄朝喜.综合防灭火技术在州景煤矿的应用[J].沿海企业与科技,2006,(9):57-58.
- [22]鲜学福,王宏图,姜德义,等.我国煤矿矿井防灭火技术研究综述[J].中国工程科学,2001,3(12):28-32.
- [23]徐精彩,张辛亥,文虎,等.胶体防火技术在阳泉二矿的应用[J].矿业安全与环保,1999,(2):43-44.
- [24]徐精彩,张辛亥,文虎.粉煤灰胶体在高瓦斯易燃煤层防火中应用[J].煤矿安全,1999,(6):12-14.
- [25]邓军,孙宝亮,费金彪,等.胶体防灭火技术在煤层露头火灾治理中的应用[J].煤炭科学技术,2007,35(11):58-60.
- [26]文虎,徐精彩.王村矿煤巷高冒区聚氨酯泡沫堵漏风技术[J].矿业安全与环保,2001,28(3):33-34.
- [27]何伯稳,张永,潘鑫,等.罗克休泡沫防火新材料在防治煤炭自然发火中的应用[J].煤炭工程,2006,(8):2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