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名称: 《中国煤炭地质》 创办日期: 1989年
主管单位: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
主办单位: 中国煤炭地质总局 主编:张德高 刊期: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国内统一刊号(CN): 10-1364/TD 国际标准刊号(ISSN):1674-1803
为分析不同粒度构造煤的孔分形特征,采集河南省平顶山煤田东部十矿构造煤样品,破碎筛分成不同的粒度区间:1.0~0.5 mm、0.50~0.25 mm、0.25~0.15 mm、0.15~0.09 mm、0.09~0.075 mm,进行低压N_2吸附测试。根据分形FHH理论,通过低压N_2吸附的p/p_0<0.45、p/p_0≥0.45区间分别确定分形维数D_1、D_2,表征孔表面形态粗糙度、孔结构规则性。结果表明,不同粒度构造煤具有不同的分形维数,D_1、D_2的变化范围分别为2.616 6~2.778 9,2.499 7~2.553 7。平均孔径是影响分形维数的重要参数,平均孔径降低,D_1减小(孔表面形态越平滑),D_2增加(孔结构越不规则);2~5 nm孔是控制分形维数的关键指标,2~5 nm孔增多,D_1减小,D_2增加。研究成果可为构造煤的吸附性分析和安全开采提供理论参考。
基于钻井岩心、测井资料,以及煤岩煤质等实验测试资料,采用沉积学、煤地质学、层序地层学及岩相古地理学等理论方法,研究了东胜煤田西北缘延安组的沉积特征、成煤沉积环境及聚煤规律。研究区共识别出15种岩相,两种岩相组合类型。根据岩相组合所代表的沉积环境,识别出了曲流河、辫状河两种主要沉积体系,煤层主要形成于河漫的泥炭沼泽环境。通过分析研究区主采煤层显微煤岩组分特征,发现各煤层显微组分中主要为镜质组,其次是惰质组,壳质组及无机物含量最少,显微煤岩类型为微镜惰煤。通过分析煤的灰分、硫分,研究区的煤质类型以低灰煤、低硫煤为主。由镜惰比分析可以看出,研究区延安组成煤环境为潮湿—弱覆水环境和极潮湿—覆水环境。通过TPI-GI坐标图,识别出研究区存在两种煤相类型,即干燥森林沼泽相以及潮湿森林沼泽相。
随着深层油气成为目前油气勘探的主战场,高熟-过熟烃源岩评价及原始有机质丰度恢复成为深层油气勘探的首要基础工作。东北地区松辽盆地西部外围上二叠统林西组沉积厚度巨大,未发生广泛的区域变质,发育数套高熟-过熟烃源岩,已有研究显示,该区是进行高熟烃源岩评价的典型地区。但仅依据实测有机质丰度和生烃潜力数据会极大的降低油气资源潜力评估的准确性,有必要进行烃源岩原始有机质丰度恢复。目前,自然剖面法、热解模拟实验法、物质平衡法、理论推导法等是常用的原始有机质丰度恢复方法。在对区域内地质资料较丰富的林西组剖面各项有机地球化学参数进行矫正恢复的基础上,开展多种方法原始有机质丰度恢复,依据恢复原始氢指数指示的原始有机质类型作为判别参数进行方法选择和矫正。研究结果表明,化学动力学法、降解率法和热解模拟经验图版法为适合松辽盆地西部外围林西组烃源岩原始有机质丰度恢复的最佳方法。有机质恢复系数平均可达1.65,恢复后林西组原始有机质丰度达到“好”级别,表明松辽盆地基底古生界林西组具有优质的“油气源”条件,值得进一步勘探。
地面煤层气抽采是解决煤矿瓦斯灾害、降低煤层瓦斯压力的有效措施。针对淮北矿区祁东井田碎软煤层瓦斯含量大的问题,在该井田首次采用W型井组进行地面煤层气抽采。结合该地区煤储层开发特征采用螺杆泵进行分段控压排采作业,取得了良好的产气效果,经过近三年的抽采已累计产气222×104m3。针对现阶段排采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优化措施,为今后该地区煤层气开发积累了宝贵经验。
页岩气储层看似均一,实则在矿物、有机质、物性及含气性等方面具有强的非均质性特征,多元回归法和经验公式法等常规方法难以精确计算页岩气储层的甜点参数。机器学习中LightGBM回归算法具有训练效果好、不易过拟合及训练速度快等优点。通过选择自然伽马、无铀伽马、钍钾比、钍铀比、铀、钍、钾、声波时差、中子、密度10条能够反映储层甜点特性的测井曲线数据作为模型输入,储层甜点参数作为输出,开展多测井曲线变量贡献率分析,运用递归特征消除算法获取最优特征子集,最终构建了基于LightGBM回归算法的页岩气储层甜点参数(孔隙度、总有机碳含量、吸附气量、游离气量及总含气量)预测模型。进而对川南地区未参与模型训练的一口页岩气井进行甜点参数预测,计算结果与岩心测试甜点参数数据相关性达到了0.90以上,具有较强的泛化能力,表明LightGBM回归机器学习是一种复杂页岩气储层甜点参数有效、低成本的预测方法。
福建由于构造活动强烈,岩浆活动活跃导致地层中既有隐晶质(煤系)石墨产出,又有晶质石墨产出。在广泛收集和研究福建以往石墨调查成果的基础上,系统总结了福建地区两类石墨矿分布概况、地质特征以及成矿地质作用。福建煤系石墨为接触变质成矿,主要赋存于中二叠统童子岩组中,分布于闽西南拗陷带内。晶质石墨矿床属于区域变质(沉积变质(后期改造))型,古元古界麻源岩群大金山岩组富含石墨片岩类或变粒岩类是福建寻找晶质石墨矿床的重要标志,分布于闽北老变质岩地区。
河南煤炭基地作为我国规划建设的14个大型煤炭基地之一,煤炭产量常年居于全国前列,随着国家能源结构调整和煤炭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河南煤炭基地面临后备资源短缺、资源勘查精度不高、接续矿井建设进展缓慢、煤层气资源勘查开发力度有待提高等问题,因此,如何科学、合理优化河南省煤炭资源勘查开发布局,对河南省煤炭产业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结合最新全国煤炭资源潜力评价成果,从覆煤构造、含煤地层、资源分布等方面对河南煤炭资源进行了全面论述,分析了当前河南省煤炭资源勘查开发现状。根据清洁、高效、安全、可持续的发展理念,提出了近期河南煤炭资源勘查目标和生产开发布局方向:以建设河南大型煤炭基地为出发点,重点围绕鹤壁、焦作、义马、郑州、平顶山、永夏6个矿区,提高煤炭资源勘查精度,为新矿井建设提供资源保障,优化煤炭资源开发与转化布局,同时加大煤层气资源勘查开发力度,促进河南煤炭行业高质量发展。
针对目前综放采煤工作面含泥砂岩软硬互层顶板大直径定向钻孔先导孔钻进难点,大直径、长距离钻孔扩孔功效及扩孔成孔难题。提出基于泥浆脉冲随钻测量系统、多动力扩孔用双级双速钻头、煤矿井下护孔膨胀管等机具仪器的含泥砂岩软硬互层顶板大直径高位定向长钻孔技术,实现含泥砂岩软硬互层顶板成孔及扩孔的可靠性,改善工作面采空区瓦斯抽采的稳定性,延长大直径定向钻孔抽采瓦斯的时效性。应用实践说明,顶板大直径定向长钻孔单孔抽采纯量3.2m~3/min,是常规定向钻孔的3倍,有效解决了工作面上隅角瓦斯超限问题。
依托延安新区填沟造地工程,针对大规模填方工程可能形成的黄土高填方边坡采用FLAC3D进行了稳定性分析,讨论了不同挖方坡度、不同填方坡度以及不同结合面形式在不同的工况下对黄土高填方边坡位移和安全系数的影响,得出了以下结论:填方坡度增大30°,水平位移增长25%,竖直位移增长42%,其中填方坡度的增大对竖直位移的影响更为突出,安全系数随填方坡度的增大而减小。填方坡度增大30°,水平位移减少了8%,竖直位移减少了18%,安全系数几乎不随挖方坡度的增大而产生变化。在挖方坡面开挖台阶,能有效提高填方体与原状土体的整体性,增强其协调变形能力,提高填方边坡的安全系数。
地下埋管换热器是地源热泵空调系统的核心部分,其换热性能的优劣直接影响地源热泵的工作效率和经济性能。西安地区以地表深厚黄土为显著特点,其地埋管换热量与其他地方具有明显差异。平均地温、换热器管径、连管方式、换热器型式、媒介流速是影响换热器换热效果的几个主要因素,也是决定换热器换热量、影响地源热泵系统效率的最大因素。为了准确评判西安地区以上各因素对换热器换热量的影响,分析各因素的影响程度,本测试共施工了不同管径、不同型式的6口地源热泵换热井,经多次反复测试,测定各种组合形式的换热量,研究成果为地源热泵系统的优化设计和运行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
利用遥感技术对色林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00年以来草原植被覆盖度进行解译计算,分析保护区草地生长状态的变化。同时,对研究区1990年以来农牧业、降水、气温和湖泊面积的变化进行分析,研究各因素对保护区草地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保护区草原整体上处于向好发展,特别是2010年以后大面积重度和极重度退化区域转为轻度退化和中度退化,保护区西区植被覆盖度有了明显增加,由此说明国家和自治区对保护区的一系列管理保护措施具有明显的效果。根据农牧业产值和牲畜数量的变化可以推测区域农牧业在过去30年间对当地草业未产生太大影响,而降水、气温和湖泊面积的增加应该是主要影响保护区草地覆盖度增加的因素。
为了研究城市不良地质体中小管径非金属管线探测技术,在正交两个方向进行三维探地雷达三维网格扫描,增加采集密度,并结合三维拟地震数据处理、多属性精细解译技术,研究三维探地雷达高密度精细探测技术,并在有已知埋设物的标准场地进行了现场试验。试验结果表明:三维探地雷达高密度精细探测技术,一方面使得地下观测面元尺寸更小,提高了三维探地雷达探地雷达纵、横向分辨率;不同网格数据的协同分析有效提高了地下小尺度地质异常体的探测准确度。
以瑞安市发改局“万亩千亿”三维可视化平台辅助决策系统项目为依托,获取研究区域内无人机影像,利用倾斜摄影自动三维建模的技术机理,搭建了基于UNet网络的正射影像建筑物轮廓提取,对实现三维建筑物模型单体化实践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