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名称: 《中国煤炭地质》 创办日期: 1989年
主管单位: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
主办单位: 中国煤炭地质总局 主编:张德高 刊期: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国内统一刊号(CN): 10-1364/TD 国际标准刊号(ISSN):1674-1803
通过大量的节理测量资料,恢复了研究区中生代以来的三期构造应力场,对晋获断裂带的展布规律进行了分析和研究。位于太行山块隆和沁水块坳的晋获断裂带,经历了中生代逆冲推覆和新生代反转伸展的构造演化进程。研究结论对沁水煤田东部煤矿区的矿并构造预测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煤中微量元素及三态硫、灰成分及其产率、有机显微组分实验测试的基础上,采用回归相关分析法,分析了煤中微量元素与它们之间的相关关系,从而进一步研究了微量元素在煤中的赋存状态。
通过对黑龙江省东宁煤田主要煤层的显微煤岩研究,提出了针律状树脂体的“植物结构”成因和树脂残植煤的异地、微异地成因。
根据泥炭的生成环境,按以地貌为主的成因分类,将广西泥炭的成矿类型划分为五类八型,阐述了各种类型的主要特点,讨论了岩溶洼地类泥炭的成矿机理。
根据野外调查的煤层自燃情况,结合地质资料和煤质资料的分析,总结了乌达矿区煤层自燃的状况,初步分析了该煤田煤层严重自燃的原因。
煤岩学随着煤炭工业的发展而发展起来,并被应用于许多科学技术领域。重点评述了煤岩学的应用,并对其发展前景做了初步展望。
通过对采用钻探单一手段的兴隆庄煤矿和采用综合勘探的济宁二号井的探采对比,客观评价了原植查报告的勘探程度,提出了今后煤田地质勘探应采用以数字地震为主的综合勘探,并对地震的研究方向提出要求。
孟加拉位于印度板块,其地层的沉积层序和含煤情况都与中国同地质时期的石炭一二叠系有着较大的区别,这里就Barapukuria矿区的上古生界冈瓦纳群的巨厚煤层——Ⅵ煤岩石学特征、沉积特征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榆神府府矿区煤炭资源丰富、生态环境脆弱,尤其是地表、地下水资源匾乏及采煤已引起的地面变形与水资源破环。作者从对环境影响最根本的问题——水环境入手,研究水环境现状,预测水环境变化趋势及探讨防治对策。
工程上判断一个边坡的稳定性,经典的方法是在地质调查基础上,建立边坡的地质模型,并采用极限平衡方法进行稳定性分析,给出边坡的稳定系数。但通常边坡稳定系数并不能完全反映边坡实际的稳定状态,稳定系数大于五的边坡发生破坏而稳定系数小于1的边坡能保持稳定的例子是屡见不鲜的,这说明传统的分析方法给出的边坡安全的确定的信息是不可靠的,这或许是由于计算模型的选择和边界条件的确定所得到的破坏模型未能符合边坡实际条件,或许是由于计算中参数取值问题。破坏概率分析是新近发展起来的一种边坡稳定性分析方法,该法考虑了边界条件与计算参数的不确定性,并将稳定系数看作各种因素作用下的随机变量,由边坡稳定性的概率过程来获得对边坡稳定性的认识。本文综述了边被破坏概率分析的基本原理和实施方法,并以渔洞河滑坡为例,进行了滑坡体的破坏概率分析,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了边坡稳定预测方程。
以吴家窑剖面为基础,讨论了大同煤田南部晚古生代含煤地层内植物化石的垂向分布特征。认为植物群面貌在小煤与5煤之间发生了重大改变。小峪砂岩之下发育了以Neuropterisouata为代表的早期华夏植物群;其上则出现了许多具二叠纪色彩的植物分子,如Emplectopteristriangulariscladophlebismanchuricus,TaeniopterismultinervisPrecopterisWongiiPtaiyuanensis因此,本区石炭、二叠系界线应置于小峪砂岩之底。
将乌山区煤层气田的形成条件、埋藏深度、构造、岩浆活动、围岩封闭条件、煤质、煤阶等与美国黑勇士盆地煤层气田主要特征对比,用类比法对乌山区煤层气做出资源评价。
针对鹤岗二口煤层气参数井所出现氮气含量们高的问题,选择南山矿井下瓦斯抽放孔中的气体样品进行测试,并引入常规天然气中非烃气体(CO2、N2)和稀有气体(He、Ar)研究领域的理论和方法,对测试样品进行了全面的剖析,解释了鹤岗煤层气中氮气的来源及氮气含量偏高的原因。
应用遥感图像解释并结合野外调查,从宏观角度研究了黄土源区做地貌特征及分市规律,指出这些微地貌的形成与新构造运动有关,它们是在新构造节理裂隙带的基础上形成的。这些微地貌部位有利于黄土裂隙孔洞水的形成与分布,是塬区找水的有利部位。
在阐述晋城西区奥灰水赋存状态及水文地质条件的基础上,通过对地下水流场,隔水层厚度的变化规律及突水系数数等因素的分析论证,采用数理统计方法对矿区水文地质条件进行了定量论述,分带及提出了晋城西区3#煤层带压开采中防治水的重点。
榆神府矿区基岩顶部普遍存在着风氧化带。风化岩与原岩相比,容量小,孔隙度大、含水量大。力学强度降低、矿物成份发生变化、粘土矿物含量增加。强风化带主要岩性为泥岩、粉砂质泥岩、粉砂岩龙些岩层民化后趋于粘土化,这些岩层遇水易崩解和泥化,在上覆岩层自重应力作用下,压实弥合变成隔水层,提高了煤层开采上限,实现水体下安全采煤。
文章对煤系地层在出现陷落往或小构造等地质现象时的地震反射勘探理论观点问题进行了探讨,并提供了若干实例。文中指出,时间城的粘弹性和空间城的各向异性是探测小构造或陷落柱的关键因素。
文章针对实际生产中对上、下倾激发认识中的误区,首先从理论时距曲线入手,分析了上、下倾激发在不同道集内的异同点,然后结合实际资料进一步分析上、下倾激发在保护高频成分、二维滤波方面的不同效果,较系统地总结了当地层倾角较大时可采用上倾激发的理论依据,并提出当规则干扰不强时,中点激发,小组合基距、小道距、小排列更有利于高分辨率地震勘探。
以西山煤田古交矿区为例,从野外数据采集,资料处理到解释进行了介绍,对山区水文地震勘探进行了研究,为打破地震勘探的禁区进行了大胆的探索。
岩浆岩体对煤系地层的入侵破坏,严重影响了矿区的煤质、储量及正常生产。文章以河南、山东两个地区的地震来区勘探资料为基础,初步探讨了岩浆侵入体对煤系地层的影响,描述了其在时间剖面上的反射波动力学特征,即主采煤层反射波的振幅能量变弱(或出现空白反射带)、产状发生变化、波形变化(频率向高频变化)。同时指出地震资料的解释尚存在多解性,强调应该加强地震岩性反演资料处理和综合分析工作。
在二维地震勘探中,如何做到既达到较高的勘探精度,又基本不加大勘探费用,为解决这个问题,笔者在最近的常现二维勘探中增加了非纵观测的施工方法,使其在勘探成本末增加的前提下,多得到了1/3的地震信息量——这种新的施工方法称之为常规二维中非纵观测加密勘探法。
针对TYSC系列数字测井仪存在的问题,介绍了改进后的PSJ-1型轻便数字测井仪,在单片机控制及多路信号转换等方面的解决思路和方法。测井数据采集全过程脱离微机和实现各方法探管相互兼容,适应了野外复杂环境条件。
灌注桩工程质量是桩孔成败的关键。文章着重从桩孔孔壁稳定问题入手,详细论述影响混凝土结构强度的因素,提出混凝土最佳方案,强调首次灌注量的确定方法。指出工程常见钢筋上浮、断桩等问题,剖析共原因及相应对策。
探讨了现阶段电子版地质报告的编制软件应具备的数据库系统、图件编制、管理系统功能,提出了地质报告的编制软年应适应勘探、设计、建设和生产部门的共同需要既软件延续使用的概念。